陆云泉: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分享

分享到:

    发布于:2021-06-25 09:32  浏览量:976  来源:点课通

陆云泉 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校长,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最近,教育部密集出台一系列的文件,其中包括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有18条。

一要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着力解决“管得过多”的问题。

1.保证教育教学自主权:“五个自主”,包括自主安排教学计划、自主运用教学方式 、自主组织研训活动、自主实施教学评价、自主统筹实施跨学科综合性主题教学。

2.扩大人事工作自主权:“五个扩大”,扩大副校长聘任的参与权和选择权,扩大中层管理人员聘任自主权,扩大教师招聘的参与权,扩大职称评聘自主权,扩大绩效工资分配权。

3. 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自主提出年度预算建议,自主执行批准的预算项目,加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自主使用社会捐资助学的经费。

二要增强学校内生动力,着力解决“缺乏动力”的问题。

1.强化评价导向作用。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更加注重评价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实际成效。

2.强化校内激励作用。从五个方面构建完善的教师激励体系。注重精神荣誉激励、强化专业发展激励、完善岗位晋升激励、健全绩效工资激励、突出关心爱护激励。

3.强化学校文化引领作用。大力构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团结 和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凝聚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和共同愿景。

4.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完善集团化办学机制、完善学区治理 体系、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

三要提升办学支撑能力,着力解决“保障不够”的问题, 注重选优配强校长,注重加强条件保障(大班额、生均公用经 费),注重拓展社会资源。

四要完善监管机制,着力解决“管理不善”的问题,完善宏观管理(管理事项有:学校落实国家课程、规范使用教材、遵循教学基本要求、重大决策制度、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办学行为等)、完善内部治理、完善社会监督。

根据激发办学活力文件的18条,从四个方面来作报告。这是我们在探索过程中的实践。

一、强化学校文化引领作用。构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团结和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凝聚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和共同愿景。北京一零一中建校于1946年3月,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1953年5月24日,周恩来总理到校视察, 告诫师生三要三不要:“要艰苦朴素,要热爱劳动,要热爱劳动人民”,“不要特殊化、不要脱离劳动、不要脱离群众(一零一的价值内核)。1955年5月,学校定名为“北京一零一中”, 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并释其含义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零一校训)。1955年9月郭沫若为其创作校歌:一零一,你是永不自满的象征,由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由完成走向更高的完成(一零一的精神追求)。七十五年的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一零一中的特殊关怀,这种关怀和指导给了学校特殊的政治荣誉,也积淀了一零一中“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特色文化传统:心怀天下、大义担当的责任意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进取精神;全面育人、健康成长的育人宗旨;自强不息、大气包容的学校文化。我们75年来,这样的学校文化的传统,始终没有改变过。

我们成立教育集团以后,对教育集团文化用三个字母做了浓缩,“ACT”。我们希望教育集团文化不要虚化,要实化,我们要做事,我们要行动,因为在当下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不缺乏坐而论道的人。因此,我们提出了尊重信赖、相互关心、承担责任。

一零一中的教师文化,就是家国情怀的担当文化、追求卓越的进取文化、师生共赢的发展文化、扎实做事的实干文化以及跨界融合的创新文化。这是真正意义上用“心”做教育,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是一个相互推动的关系。

二、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完善集团化办学机制。2019年正式成立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目前已经成为在北京有11个公办校区的K-12教育集团。

校长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被弱化了,我们要强调集团文化,管理共通、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品牌共生,课程互授、发展共进。具体的落实就是定位在“六个一体化”。

在每个校区通过这样的集团文化和管理原则,推进“六个一体化”的建设。我们需要对行政管理架构做一个重新的布局,也就是说我们在学校内部从一个微观或者中观层面来讲,我们做一个整体改革。我们成立了六大中心,六大中心横向层面和纵向层面的各校区之间是一个矩阵式的管理,特别是学校发展中心和后勤保障中心,一头一尾都是重点关注的。我们特别强调淡化职位,强化岗位。

我们需要在团队里优化协同,职责明晰。我们每个岗位的描述都是非常清晰的,所谓的“三定方案”,定岗、定人、定责。通过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建设,让校长能够轻松一点,否则什么都管也是管不过来的。我们在集团内部建立一个共同愿景,希望将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基础教育名校。

去年疫情,国际教育是割裂的,但我们这个工作都没有耽误。牵手美国ACES,对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管理团队进行国际化培训。

我们进一步与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对话,同样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在我们集团共同的努力下,去年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的国家课题。这个课题是定位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学校内部体系治理机制和治理能力的研究,也是我们在推进学校内部的整体改革。

学校的整体改革也需要有一个“最强大脑”,我们教育集团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宗旨、人员的定位都是非常明确的。我们现在有56名学术委员会作为我们集团的最强大脑,通过“最强大脑”到各个校区推进各个学校的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质量评价。

除了集团内的各个校区的协同发展,我们还帮扶其他的地区。

2020年10月18日,北京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与四川凉山州正式签署的教育帮扶合作协议,与四川省昭觉中学、凉山州民族中学建立结对帮扶友好学校。随着两所中学加挂“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联盟校校牌,一零一中学教育帮扶、助力凉山州教育事业发展开启新篇章。

通过这样的帮扶,我们将最优秀的老师派到当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上示范课。同样将当地的老师和学生带到北京。因为凉山彝族的同学天生能歌善舞,大凉山的学生通过我们的平台,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我想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多还是要有这样的情怀。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资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三、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施“生态﹡智慧”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过程,课堂是适宜生命成长的良性生态系统,让生命得以自由生长与和谐发展。生态智慧课堂追求的是建构生命成长和智慧生成的场域。

生活场: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生命得到成长;

思维场:课堂有利于学生高阶智慧的形成与发展;

情感场:课堂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陶冶与美化;

生命场:课堂的一切缘起和归宿都是生命的健康成长。

我们希望通过教育集团智慧校园的建设,以本校区作为点,由点到面。面的模式是可以拷贝的,可以复制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从技术标准、教学标准、组织标准、课程标准、空间标准五个纬度,通过智慧、开放、共享、生态的智慧校园建设,从精准多元的教学方式、泛在灵动的学习途径、丰富共享的资源生态、联动便捷的管理服务以及全面个性的评价体系五个层面来推动教育集团内部的整体改革。

我们搭建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教学生态。我们现在初步建立了门户网站、101数据共建共享中心、教师智慧施教的平台,老师们随时随地可以开展在线教学。在这个平台里,还有非常丰富的资源,还有用于学生获取的资源。还有作业平台,我们可以对作业量和作业的质做监控,我们可以评价每位老师每天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量,同样我们通过这样的数据分析,构建学生的数字画像。通过技术手段的推进,进一步把教学效率提高。我们以学习者为中心,创造全新的学习场景,包括多场景融合、线上线下互动以及校内校外线上融合。从整体改革来讲,既是教育系统本身的事,更重要的应该是把社会各个资源聚集到教育中,因为教育本身应该是开放的。

四、保证教育教学自主权,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入推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

我们从三个层面去构建,基础层面、拓展层面和拔尖层面。基础层面是考试,应试要有,中小学没有考试也不成,特别是中学的压力很大。拓展层面,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我们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去实践,去动手,学生才能有创新能力。光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课,永远不可能有这样一些能力,包括我们接下来要进一步构建的智慧农场。我们的劳动教育应该融入现代化的元素,让孩子真正地喜欢,我们不光要有劳动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有劳动的能力。

我们通过三个学院来促进。

翔宇学院,这是学生发展中心。“翔宇”是周总理的字。我们通过书院的推进,希望能够对学生进行多元的评价,因为评价是一个导向,或者说是一个抓手,我们希望为每个学生的学程可定制,每一种学习被尊重,群智成为共识。

GITD学院。包括云翳书院、C-CAS书院、C-IP书院。这里需要对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发展指导,因为学生是不一样的,通过个性化的发展指导,开发学习潜能;通过生涯的规划,让学业优势达到最大值。另外,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他发展的空间,教育的公平和均衡从某种角度来讲,已经变得有点泛化了。

英才学院。我们作为一个平台,在集团内部做一个整体改革,这个改革就是用来打破年级年龄和学科的界限。为什么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是同一个年龄?为什么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同一个年龄,为什么不能跳级呢?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就是齐步走,每个年级的学生是一个年龄,学一样的课程,这是有问题的。但是,如何去打破?当然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没有给我们这样一个空间。所以,在我们的小环境中,我们成立一个英才学院,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佐宁院士任英才学院名誉院长。我们希望将周边的环境资源搭建成平台,是全过程的资源汇集和全场景的项目学习。我们也希望通过英才学院,真正意义上改变跨学科的教育,形成各种资源汇集的教育。通过专家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课程资源、实验设备形成全过程资源汇聚,实现全场景项目学习。

英才学院建设“五个一”:

建设一个平台——高端实验室

开发一套课程——基于实验室平台和基础教育相衔接的STEAM课程

编制一本教材——适合PBL学习方式的教材

培养一个团队——混龄学生团队和跨学科教师队伍

形成一批成果——学生各项竞赛获奖、创造发明、教师科研成果等

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双方合作在我校圆明园校区试点开办“国科大科技创新实验班”。在集团其他校区开展“2+4贯通培养”项目实践。采用“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方法培训、研究过程指导、创新思维训练,提升其动手实践、创新实验与分析思考的能力。设立院士、科学家和博士工作站,零距离辅导项目班的学生,协助学校推进科技教育项目落地。

五大学科竞赛培训项目,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杨国强副校长签署合作协议。组建以国科大学科竞赛专家导师为主的指导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发明竞赛和科技竞赛项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全国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博览与竞赛等)。

与全国人工智能学会合作。先进生命科学实验室,实验室中先进的扫描光场三维成像系统,是在活体多细胞环境下达到近衍射极限分辨率最快需要10毫秒获取大区域三维简洁的系统。本实验室还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单深度相机实时动作捕捉技术 Double Fusion。

与同济大学合作。苗圃计划,作为同济大学“苗圃计划”基地学校,将创建“同济实验班”,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作为同济大学“高培计划”,对标国家“强基计划”,力图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端创新人才。未来影像工作坊,工作坊以“创造+科技”为出发点,为学生打造新一代4K混合现实影视制作全流程的学习体验。通过未来影像工作坊,学生可以充分体验了解微电影、新闻、电视节目等影视制作流程、学习目前全球影视行业内广泛应用的摄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艺术设计及创意策划等多个学科领域。全球数制工坊-FABLAB网络,STEAM创客教育空间及课程系统。

与军事科学院创新研究院合作。智能操控与对抗实验室,围绕无人系统操控、红蓝战术对抗开展拓展性试验研究,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准备,主要的有战术对抗VR体验和无人系统先进操控方法开发。微纳卫星技术实验室,微纳卫星技术实验室聚焦新型科学试验载荷开展微纳卫星科技制作,亲身参与试验设计、卫星是人类探索太空、利用太空的重要工具,其中微纳卫星以其轻小型化、集成度高、成本低廉正成为航天界的新宠。数智孪生实验室,数智孪生(Digital-Intelligent Twin)是集信息技术、数据科学、人工智能、计算科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技术,致力于构造数字虚拟世界和推动虚拟实践为人类服务的技术框架。“数智孪生”将现实世界映射进数字空间,在虚拟世界中开展可能性探索、前瞻性预测,通过虚拟空间的超现实预实践,牵引现实世界的发展进步。

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先进与智能车辆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实践基地除创新人才培养,还将增加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创新探索,提供车辆机械装配、维修,设计图纸的学习和实操。大数据与金融工程创新实践基地,围绕“创新、金融、实践”这一理念,打造集金融教育教学、财经素养培养、金融学术交流为一体的实验平台,引领基础金融教育的发展。

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机器人实验室,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机器人领域的强大师资和科研资源,在我校建设机器人实验室,并开展科普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与北京大学合作。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是目前国内第一个进入ESI 世界排名前百分之一的心理学院系。主要优势方向是探索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企业管理和组织建设的工业与经济心理学、针对婴幼儿和青少年成长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关注心理异常与临床治疗的临床心理学等。北京一零一中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签约,共建“蔡元培实验班”,确立北京一零一中为北大“心理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北京一零一中与中科院物理所签约,确立北京一零一中为中科院物理所“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基地”。

与CLASSIN,科大讯飞合作(企教融合)。未来学校教育:线上线下深度融合(OMO),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校结构性变革,通过线上线下融通的学习场景、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和富有弹性的学校组织,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为学生提供私人定制化的教育。

教育改革: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推进中学改革,更多是激发自身的办学活力,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没有好的教育生态就无法进一步激发办学的活力。我们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教育,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就是要进一步激活办学活力,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高质量教育应该是尊重多样性的,是以个体生命尊严为基础、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教育正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以成长型思维面对未来。


作者陆云泉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校长,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本文是作者于2021年6月18日在北京一零一中学主办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换届会议暨2021年学术年会”的主旨报告,会议主题:深化中小学整体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