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生活十五年的俩娃妈妈,亲历德国小学教育的“慢”

分享

分享到:

    发布于:2021-04-16 08:49  浏览量:1227  来源:点课通

文丨陈梅 编丨Travis

大家好,我是M,现居德国南部巴登-符腾堡州。从2006年赴德留学至今,我们在北德南德生活了近15年。

我们有两个男孩:老大10岁,上中学;老二5岁,上幼儿园。

我是师范教育背景出身,在德国做了教师资格认证,并接受过融合教育(inklution)等的专业培训。

我现在在儿童青少年管理中心(Jugendamt,又译儿童青少年局),在中小学课堂内外工作,主要帮助孩子在心理、行为、社交和学习等方面更好的发展及融入校园生活,构建“学校-学生-家庭”三方的良好关系,使学生实现融合并度过各个困难时期(注意,这里的“融合”是一个教育学上的概念,有着特殊的含义,并非针对移民学生;实际上,我的服务对象中也有德国裔学生)。

由曾经的作为受教育者的德国大学生,到目前的二学龄娃家长兼教育工作者,我对德国中小学生的校内校外生活的“真相”以及背后的教育理念,有着相对多层次的直观的体验和理解。

因为很多同胞对德国的基础教育非常感兴趣,在此我介绍一下德国小学的一些情况,和大家互通有无,共同交流。

然而这毕竟是我个人的体验,实属一家之言;尤其是因为德国是联邦制度,各州对本州的教育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完全的决策权,导致州之间的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因此本文的有些内容可能仅反映了我所在州的情况。

德国小学的“慢”生活

德国的小学只有四年,一般是在6周岁到7周岁之间就近入学,但是也有个别孩子在不满6周岁或超过7周岁时入学。

传统上,这里的小学上课时间只有半天(据说早先是因为部分学生需要回家帮父母挖土豆…),一般是8:00到12:30;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会安排一天中午1点钟放学。

而现在,为了满足部分家庭的需求,公立学校分成了 半天学校和 全天学校。在半天学校(如我家孩子以前所在的小学),学生仍然可以选择是否参加学校提供的下午项目(非课堂教学)。

半天学校一般下午配有托管,而有的学校设有兴趣班。在没有兴趣班的时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下午托管班的老师会提供桌游、手工、乐高、阅读、操场自由玩耍等等。

而全天学校下午会安排几节课堂教学,由上午的老师上课(授课老师和托管班老师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有区别)。下午托管时间,家长可以自己安排在不同时间段接孩子,相对灵活。

对于父母都是全职的双职工来说,全天学校或者下午托管可能是“刚需”;但是我个人以及 很多传统德国家庭更偏好半天学校。

我们就读小学的校长曾因扛住了州府的“强制转型为全天学校”的行政压力,坚持继续半天学校,而吸引了其他地区的家庭甚至特意来我们区租房上学。

我觉得很多家长青睐选择半天制学校的各种原因在此:这边很多家长并不认为小学生需要很多的课堂“专业”知识, 大家更愿意在小学阶段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慢慢地、自由地尝试更多的事物;因此他们一般会在下午带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如音乐、运动、艺术、棋类、儿童/少年学术项目等等,甚至“放空”。

总而言之,半天学校的制度 使家长有了实践个性化的家庭教育理念的机会,让孩子们尽情探索。甚至这边的中学也基本在中午一点左右放学。

然而,这种制度的背后通常是母亲职业上的很大的牺牲,德国很多女性是半职甚至全职带娃。

小学设有德语、数学、通识(Sachunterricht)、艺术、音乐、体育和宗教(宗教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参加)等课程。

其中,德语和数学课的进度极其缓慢,从最简单的字母和数字的书写开始,每周只学十个左右字母和数字……之后学习拼读法,再之后学习如何阅读,缓慢地逐步地往前推进,数学方面也是如此: 给孩子足够的时间

我展开讲一下通识课(Sachunterricht):小学阶段每个月有一个项目研究(Projekt),主题可谓“琳琅满目包罗万象”,涵盖自然、社会、常识等,涉及众多具体知识。

根据不同主题, 老师会准备丰富的材料,如书和麦子、土豆、羽毛、污水等实物,并安排参观博物馆、污水处理厂、消防站等实体场所;同时可能也会邀请校外专业人员带领孩子们进行探索。

而孩子们通过广泛阅读、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如种植等,围绕主题展开广泛“研究”;并以手工、绘画等方式,总结成海报。每一个主题结束时,一般都会有小组或个人形式的总结报告;从三年级开始也会有一次笔试。

我个人也对这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充满兴趣,因此我也曾多次跟随他们进行实地探索,以填补我的童年遗憾。

有一次我和他们一起探访水厂,我们观察了被改造成小博物馆的老式的水处理装置。

训练有素的讲解人员给小朋友详细讲解了水处理的具体过程:从我们这个城市的饮用水从哪个地方引入、如何引入,到如何在水厂进行处理、并最后输送到居民家里;还专门为大家设置了实验环节,用不同的材料来观察水的沉淀净化。

还有一次我们去森林里观察植物和小动物。这次老师邀请了环保局的专业人员带领小朋友们认识大自然,边走边讲边提问。

小朋友在奔奔跳跳叽叽喳喳中认识了各种植物、小昆虫和鸟,知道了为什么叶子的形状会不一样,同时也明白了环保的意义就是拯救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地球。

2020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于是我们就共同参观了音乐之家博物馆。

专业的讲解员给小朋友生动地介绍了贝多芬的生平,让每个孩子用手和耳朵触摸和感受了不同的乐器,大家还体验了现场音乐会。

这样的开放式的主题学习,让学生接触到了相当宽广的具有生命力的知识,更锻炼了他们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我可以体会到,大部分孩子在这样的学习中是非常开心的,大概因为这是一种 learning-by-doing的学习方式(不是“学而时习之”,而是“习而学之”)。

知识是在“解决具体问题”这样的真实场景中被发掘和掌握的,学生们也因此对事物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有了理解。 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这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所以很多人一直保有强烈的好奇心

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常常让我想到弗瑞丝老师的神奇校车之旅。

然而, 相对于小学生活的“慢”,德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第一次分流还是来得相当“快”的。

小学四年级结束就是毕业了,此时孩子们就直面分流,即德式风格的“小升初”,虽然有些孩子此刻仍处于懵懂状态。

学生们会被分流到文理中学、职业中学等,还有比这两类中学”低”一档的Hauptschule(不知如何翻译):

文理中学略偏理论,学生们一般会参加高考上大学,一般持续8+2年,最后两年的平时成绩和最后的高考都算在最终高考成绩里面。

而职业中学和Hauptschule中学偏应用技术,学生们毕业以后一般会参加职业培训,然后直接工作。

这三类学校之间是可以互相流通的,更换学校比较简单灵活;即使是后两类学校的学生,如果愿意,仍然可以参加高考。

所以,这个体制实际上还是兼具灵活性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早分流的不足。

很多德国家庭,对于分流是相当“佛系”的,家长们一般都会尊重老师的建议、孩子的兴趣以个体的差异,而不会认为只有“文理中学→大学”才是通往罗马的康庄大道。

我有一家所谓的高知家庭朋友:男主人是大名鼎鼎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Director,女主人是主任医师;然而他们的孩子最近刚刚毕业去了“森林中学”,一类兼具文理中学和职业中学特色的学校。

在那里, 孩子会有很多的时间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慢慢成长”,几年之后再决定去文理中学或职业中学——以等待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和成熟。

至于具体如何“考”中学,在此我不再赘述。

背后的理念及具体实现路径

对于我这受过近二十年中国教育的人来说,德式教育造成的冲击感是非常强的,很多时候甚至产生怀疑,进而琢磨其背后的逻辑。

我认为,德国的教育是为了 培养有独立人格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这是需要把某些能力内化成习惯的,而“内化”是需要时间的,绝非紧赶慢赶所能达到。

具体到小学阶段,明确写成文字的有七大能力需要培养发展(文末附详细表格):

1. Elementare Arbeitstechniken:基本工作方法(注:这里的工作是指孩子利用所学的方法进行实践输出,即自己解决问题);

2. Lern-und Arbeitstechniken:学习和工作能力;

3.Dokumentations-und Präsentatuinsfähigkeit: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

4. Arbeitsplatz:管理自己的工作台的能力(书包,书桌,以及放置书和其他学习用具的角落);

5. Organisation und Orientierung im Tages- und Wochenablauf:管理自己一天和一周的任务的能力;

6. Kooperations-und Teamfähigkeiten:团队协作能力;

7.Kommunikations-und Interaktionstechniken / Grundumgangsformen:交流、沟通和融合的能力。

那么如何实现这样一些抽象的能力呢?他们也给出了一份 “操作手册”,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实操”。

我展开讲一下上面的第二点,即为了培养学习和工作能力,对学生在不同阶段提出了如下要求:

一年级

1. 自己准备家庭作业文件夹;

2. 自己划出家庭作业;

3. 自己把家庭作业记录本放到家庭作业文件夹里。

二年级

1. 每天的家庭作业要求记入到家庭作业记录本;

2. 自己根据老师给的答案核对和改正家庭作业;

3. 自己按计划完成任务;

4. 自己用字典进行学习;

5. 按老师要求进行简单记录;

6. 自己会做简单的实验。

三年级

1. 自己检查和核对家庭作业(三年级开始,老师会口头核对);

2. 自己学会如何准备考试(三年级开始才有卷面考试);

3. 自己根据计划学习,自己检查(他们有每周的学习计划,每个人按自己进度完成,做完一项自己打勾,并非绝对步调一致);

4. 自己安排学习时间。

四年级

1. 自己检查和核对家庭作业;

2. 自己学会对自己的各项学习负责;

3. 自己准备简单实验和做实验。

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高频词就是 “自己”。那么“老师去哪里了”呢?老师成了影子。

在我们中国,老师的传统和正统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在这里,他们是、也仅仅是 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带领大家开展一种相互启发式的学习。

结语:个人感受

对于这样的德国小学教育,最后我谈几点特别深的感受:

1. 相对于中国,德国小学阶段的授课方式很不一样,是 启发式的学习,整体氛围非常宽松,而具体的学习方式多样化。

2. 教育重点不同,不是重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而是在 培养各方面的习惯,锻炼不同的能力。

3. 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可以 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老师不会催,不会比较,氛围轻松,很少有被动的状态。

4. 孩子们有很多的 自由选择机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和自我发现。

作者 | 陈梅,漂在德国的80后俩娃妈,从事青少年融合教育工作;爱好研究儿童教育及儿童发展心理学,不断学习并努力实践中。【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让儿童思维宽广,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