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在大学里,我看到了中小学残酷竞争的后果”

分享

分享到:

    发布于:2022-08-30 11:21  浏览量:1496  来源:点课通

如果把我们的求学生涯以中小学、大学及以后作为划分的话,那它们之间最明显的一道分水岭,就是高考。

在高考之前,也就是我们处于中小学期间时,所有的求学目标和过程都是已经被确定了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遵照执行。就如同被老师和父母按照既定的方向、按既定的步速带领着行进一般。

但在高考之后,也就是我们进入大学的时候,老师和父母的角色就在学业中被弱化了。学生们要在没有老师和父母介入的情况下,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付诸行动去落实自己计划,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这显然与之前的学习生活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在出现这种学习的“断层”之后,很多学生也是从这里开始,迷茫了方向,松散了作风,开始了原地踏步甚至是退步。

面对这种情况,人大教授高钢说:“我在大学里,看到了中小学残酷竞争的后果”。

盲目争抢教育资源,因小失大

不可否认,对于一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学子来说,高考一直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最重要的一次机会。

高考作为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为学生们屏蔽了身份、地位和财富的作用,只直接反映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这使得万千学子的教育晋升通道变得透明,获得教育晋升的机会也变得平等。

所以高考一直受到了我国万千家庭的高度重视,无数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高考中“金榜题名”。

但这种看似公平的模式下,也无法保障真正弱者的翻身机会。毕竟在来到这个公平竞技的平台前,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们享有的教育资源并不均等。

也因此,只要在家庭情况能够允许的范围内,很多家长都会尽最大可能地为自己的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这就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争抢就开始了。

从上幼儿园开始,中国的孩子们就越来越没有了自由。“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言论,使得他们除了掌握学校的课程之后,还要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放到父母安排的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和兴趣班上。

父母一边抱怨辅导班和兴趣班费用贵,时间长,一边又恨不得给自己的孩子报上更多的班,担心一旦松懈就会被无数同龄的孩子落在身后。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孩子们就不断在比较和焦虑中,被父母拉着过早地开始了残酷的竞争。而越来越多的事情堆积在孩子们身上,又使得他们疲于面对学校的课程,越来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反而很难专心地学习所在年龄本应学习的知识内容。

而在这一段拉拉扯扯的奔跑学习路上,中国的孩子们也大多都在反抗不能之后,变成了如同没有自己想法的机器人。他们甚至不清楚学习的意义,也不明白自己的目标,只知道浑浑噩噩地完成家长和老师下达的指标。

这也是为什么“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后来会变成“我爱学习,因为学习使我妈快乐”的原因。

唯分数论,扼杀天赋与能力

在只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高考机制下,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就学习成绩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为了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学校、老师和家长都成为了应试教育的帮手。而沦为学习机器的学生,也只有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才能够从老师和家长手中拿到“润滑剂”。

而就是这一步步行进的“润滑剂争取之路”,让很多学生开始失去了作为“人”该有的思考,也让很多在其他领域具备天赋与能力但又在学业上表现不佳的学生被“扼杀”。

一切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等的发展都出现了停滞。这使得他们在跨过高考这一大关之后,就成为了“低能”人群中的一员。

他们中的很多人,只会考试,不会做事,只会执行,不会指挥。大脑出现了僵化,行动能力也远低于本应有的水平。

这样导致的必然后果就是,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远远达不到合格水准。“成人”二字,只做到表面,没深入到内在。

缺乏学习目标与规划,迷茫度日

另外,在中小学阶段,老师和家长们经常会以“考上大学就自由了,就轻松了”的说法,来鼓励学生们扛住这个时期繁重的学业所带来的的压力。

这就好像是农夫为了诱惑驴拉磨的时候,会在驴的头前绑一个胡萝卜一样。老师和家长们也为了让学生们、孩子们有学习的动力,而给他们营造了一个先“苦”后“甜”的谎言,将之后所有的压力都推到了大学身上。

而信以为真的学生们,在每一次险些被学业和学业所带来的的压力压垮的时候,就会积极想象大学以后自由、放松的生活,畅享未来的。却又在真正进入大学之后,被开放的学习氛围所席卷,在放飞自我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人生的规划。

在残酷的中小学竞争环境中,学生们很少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跟随老师和家长们的计划前行,而到了大学之后,在突然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筹谋自己的未来。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致力于全面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大学阶段,就在这些从应试教育中走出的学生们的迷茫中,真正成为了“轻松”的求学。

他们大多在平常的日子里放飞自我,积极尝试以前中小学未能体会到的游乐活动,而只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前才想起了自己“学生”的身份。他们开始放弃长时间的知识积累,而只求临考前老师的“放水”辅导。

在这种情况下,不说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积累专业知识,单就以往中小学培养出来的能力就已经逐渐流失。大学也逐渐成为了这些人退化的场所。

这也是为什么人大教授高钢提出“我在大学里,看到了中小学残酷竞争的后果”的原因。

小结: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个家长都对孩子寄予厚望。他们习惯性地将自己没办法做到的事情、没办法达成的目标,强行托付给了自己的下一代去完成、去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的中国孩子都被迫提前进入了他们不感兴趣的激烈的竞争中。

而在我国的高考机制下,这些孩子们的激烈竞争,主要都集中在了学业上。唯分数论的现象,使得应试教育理念逐渐出现。家长和老师都致力于培养孩子、学生的考试能力,而无视他们其他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弊端在中小学阶段并不明显,但到了大学阶段就彻底暴露了出来。很多学生脱离于家长和老师的指导,出现了无法调适的状态,在大学的学习生活甚至未来的工作生活中逐渐被动了起来。

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钢提到的“我在大学里,看到了中小学残酷竞争的后果”,也是指应试教育下高分低能的现象,这些缺乏目标与计划,又欠缺自制力和自主性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就彻底失去了原有的“光辉”,如明星一般“陨落”。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