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希望让更多人, 尤其是年轻人和穷人有理财意识

分享

分享到:

    发布于:2021-04-30 09:09  浏览量:789  来源:点课通

[ “内卷”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大家要通过发射各种信号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过度发射信号就会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

“财商”教育亟待加强

第一财经:你在B站的第一个视频是“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但这个话题在新书的后半部分才谈到。B站上提前讲是不是为了吸睛“涨粉”?

聂辉华:有两个原因。第一,我挺想做些“财商”教育。以前,我觉得中国大学最缺的是逻辑教育,不讲逻辑就会像易中天说的“中国式逻辑”那样搞笑。后来我发现,逻辑问题其实好解决,因为总是有相关课程,比如你去学一些科学理论、学计量经济学、学各种因果推断,都会讲到逻辑。而“财商”教育才是最缺的,没有人告诉你如何正确对待财富,也没有人告诉你怎么能够正确地理财——我说理财不是让人一夜暴富,而是有正确的财富观。

第二,当前贫富差距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和关注。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为什么那么火?因为贫富差距也是全世界的问题,就像要不是房价高到一定程度,我们根本不知道原来深圳有那么多有钱人。最近数据说,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富豪。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到全世界的均值,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贫富差距某种程度上很大了。所以B站的第一期节目,我就先做“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

第一财经: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财商”教育特别缺乏的?据说《一切皆契约》里有你的切身体会和失败教训。

聂辉华:我感到“财商”教育缺乏,和这些年的经历有关,以前也不考虑这个问题。我是农村出来的,刚毕业的时候,跟书里写那个来自农村的大学老师一样,有了钱就想着寄给家里,或是帮着还债,从来没有想过怎样让财富最大化,也就是既能还钱也能赚钱。另外,我有个朋友,之前曾建议他买房没听,过了一年再买,房价涨了一倍。为什么别人敢买你没买?这就要反思了。不完全是收入问题,还与观念有关。

我在书里特别提到“债务契约”,穷人老想着省钱,富人却以钱生钱,这就导致穷人跟富人差距越来越大。为什么穷人老想着省钱?除了穷人没有资本不敢冒险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穷人往往没有“财商”教育。我做过大学班主任,接触过很多大学生,发现父母是商人的,那些学生明显就有很强的投资理财头脑。所以同样是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其实也有差距,人家有很好的家庭背景,从小在商业环境下耳濡目染;而你在农村长大,要想超过对方不是那么容易。

所以,我现在特别希望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和穷人有理财意识,虽然它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但会减少贫富差距。

富人也要“财商”教育

第一财经:你在书中讲到消费中的“棘轮效应”时,说不理性消费“重则祸国殃民”,这句话怎么理解?

聂辉华:人要理性消费,如果“胃口”太大的话很可怕,哪怕财富是合法赚来的也保不住。而且富人也需要“财商”教育,富人如果不好好理财,真的就会“富不过三代”。我研究过晋商,晋商当年是中国最富的一帮人,结果大部分家族都败落了,为什么?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后代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没想怎么继续赚钱积累财富。

现在中国就面临这样一个转型期,很多老一辈创业的企业家到了快交班的时候,如果他们的儿女不好好珍惜财富,没有好的财富传承机制,可能就完蛋了。所以我在书里专门提到日本的经验。日本有那么多历史悠久的家族企业,说明不仅他们在接班人上解决了问题,在“财商”教育上也有成功的地方。

第一财经:你觉得“财商”教育中哪些内容最重要?

聂辉华:第一,要有正确的财富观,不要老想着挣快钱。举个例子,你扔10万元进去炒股,老想着什么时候能再挣10万元回来,哪怕挣了10%、20%都不为所动,这就容易被套住。我其实将来还想做一期跟投资者情绪有关的节目,这是金融学里一个热门话题。现在很多人老想着挣大钱,又不知道选择合适的时机。更关键的是,很多人不懂任何专业知识,只要有部手机就去炒股。我再说难听点,绝大多数人压根都看不懂财务报表。你看不懂财务报表,不知公司基本面,又想通过股市挣钱,世界上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

第二,资产配置要有方向感。很多人走极端,要么全部炒股,要么全部存银行不动。其实完全可以做不同的资产配置,1/3买理财产品,1/3做活期随时备用,另外1/3买些基金,那不是更好吗?所以说同样的钱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让自己减少风险,提高收益。

第三,花钱的先后顺序也很重要。是先买房还是先买车?显然不一样。先买车就亏,因为车是越来越便宜的,要先买房就赚了,因为房越来越贵。这些东西很多人不懂,讲一讲我觉得会改善很多人的生活。

我说的可能是实话

第一财经:我注意到你在写文章时,经常提到“主流经济学家”都会打个引号。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和他们有什么不同?

聂辉华:我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是指那种比较保守的经济学家,或者说他们做数理分析比较多,也就是用西方那套研究模式,不太考虑中国国情和现实约束条件。比如有经济学家认为,应该让企业竞争,觉得竞争会导致市场之间优化配置,这种观点太理想化了。因为中国很多竞争根本是不充分的,比如说中国的城市之间是公平竞争吗?有的城市是正部级、有的城市是副部级、有的城市是地级、有的城市是县级,怎么可能公平竞争?所以我就觉得有些经济学家不接地气,不了解中国国情,不考虑现实的约束条件。所以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就希望考虑问题比较现实,比较接地气。

第一财经:你在B站上的自我介绍是犀利、幽默,犀利在什么地方?

聂辉华:说话比较直,有时不太中听,但说的可能是实话。我从小就是这种性格,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我发表了一些别人都不敢写的文章,包括贪官自杀的收益成本分析,这些都要冒风险的。但写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就觉得应该写出来。我们做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要求真。一个东西只要觉得有道理就应该说出来,我不会太考虑该不该说。关键我是说实话,说实话对整个社会是有好处的。

“内卷”要制度设计来解决

第一财经:书里提到的“过度证明”,让我想起“内卷”,你怎么看“内卷”这种现象?

聂辉华:“内卷”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大家要通过发射各种信号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过度发射信号就会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中国不是不需要那么多人,现在多缺劳动力。形成“内卷”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是经济越下行,竞争越激烈,“内卷”越厉害;“内卷”越厉害,大家越愿意往体制内跑,因为体制内稳定。第二是信息不对称,很多人并不知道哪里真正需要人才,而有些招聘又是“萝卜招聘”。第三是人才市场上的供给需求结构有点错位,专业调整往往滞后于社会需求,造成“结构性失业”。

现在很多人觉得无法知道获得的信息是否真正对称,只能跟着别人走。这是有些部门没有足够公开信息、缺乏精准识别人才的手段造成的。如果制度都是公开透明的,大家就没有必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内卷”了。

第一财经:说到“内卷”还会想到教育焦虑。你怎么看待“鸡娃”现象?身边人有“鸡娃”焦虑吗?

聂辉华:有,像人大老师会担心孩子考不上人大附中的高中部,或者考不上好大学,也很焦虑。其实教育焦虑一直都有,我更关注教育不公平。我1997年考进人大读本科时,贫困家庭学生大概有20%~30%。2006年,我博士毕业在人大留校任教,当过一段时间大学班主任,发现全班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比例太低了,不到10%。学生来自两类家庭最多,公务员和教师家庭。现在比例可能更低。

这并不是好事。说明什么?穷人更难考上好大学,穷人上升的通道被阻挡了。教育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手段,没有之一。教育不公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发展。所以我觉得在教育、人才、人口流动方面设计好的制度,对一个国家长远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光靠个人改变策略是不够的,会导致整个社会浪费很多资源。

第一财经:对,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被动卷入“鸡娃”的。你有什么解决之道?

聂辉华:第一,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公共教育资源要尽可能公平,否则教育的功能就废了,我就不赞同任何重点中学这种说法,也不赞同所谓的“快乐教育”,这会导致课外补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产生对穷人不公平的竞争格局。

第二,提供更多的产品。教育的投入还是不足,为什么不能多建好小学、好中学?为什么不能放开?现在民营企业要办一个幼儿园太难了,小学中学就更不用说。我们现在大学数量也不够多。美国有几千所,我们这么多人才1000多所大学。很多学生在国内上不了985,可能就去国外读名校了。要加大经济内循环,就要把这些学生留住,完全可以把更多的外国名校引进来合作办学对不对?说白了就是通道太窄。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囚徒困境”。如果每一个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结果就是所有人利益都受损。最后的解决之道还是要靠制度设计,靠协调博弈才能走出困境。

关注官方微信